
【精华】教学设计方案集合5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13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的变化。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2.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息,从而培养学生产生热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准备]
与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字词卡片。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知道祖国的首都?北京吗?去过北京或了解北京的同学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北京。可以结合照片和收集到的图片及文字资料说一说。
(此环节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累,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2.北京是一本厚厚的线装书,书里有周口店的北京猿人,有数百年的帝王将相,有世世代代劳动人民伟大的创造;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马路上车流和人流不息,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教师浸润着丰厚文化气息的描述,使学生心中的北京更加丰满、神秘。)
3.现在我们就去看一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北京的。(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一)初读课文
找出生字,自主认记。边读文边圈画出文中的生字,反复认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二)汇报交流识字成果
1.认读生字。
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你认识这个字吗?在哪见过它,是怎么认识的?
(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的识字积累,给学生搭设展示自我的舞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
2.自主汇报,读出字音,说出自己记的方法,组词、说话。
熟字加偏旁:优、阴、坛、城、图
熟字减偏旁:央(英)、旁(膀)、交(校)
形近字:巾?市
偏旁相同的字:坛、城 国、图
编字谜:略
3.教师强调字音的重点,认清字形的方法。
翘舌音:庄、周、厦
前鼻音:严、拼、坛
后鼻音:央、庄
多音字:似:似乎(sì)似的(shì)
(三)巩固检测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测:开火车读、指名读。
2.出示词语和句子检测。
词语:瓦房、姓周、张庄、拼音、拼图、图案、案件、花坛、大厦、中央电视台、英雄纪念碑
句子: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风景优美的公园。
天安门城楼和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中央,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
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新建的中华世纪坛。
三、指导写字
1.巩固“央、交、市、旁、国、图”六个字的读音,组词、说话。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结合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央、旁、图”三个字。注意“央”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撇是竖撇,在竖中线上起笔;“旁”字的秃宝盖的横要长些,覆盖住下面的“方”字。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展示学生的书写作业并做评价。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测课文是否能够读正确。(每人读一自然段,同学和老师共同评价。)
2.通过读课文,北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五、作业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分别从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北京是个美丽的城市的。
2.抄写“央、交、市、旁、国、图”六个生字。
3.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读一读生字卡片,并选择一个或几个字组词或说一句话。
2.读词语卡片:绿树成阴、鲜花盛开、风景优美、来来往往、高楼大厦。
二、朗读感悟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美丽?
2.理解感悟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写,让学生感受到天安门的雄伟与壮观。
(3)带着自豪的心情练习朗读这一段,说出自己的感受。
3.理解感悟第三自然段。
(1)播放北京的风光短片,让学生感受北京街道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美丽和交通的发达。(此环节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绿树成阴、绿毯似的草坪、川流不息”等关键词语,感受北京的美丽。)
(2)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风光片中的文字,读一读。
(3)在课文中找到描写北京柏油马路、立交桥美景及交通发达的词语,画出来,联系课文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4)朗读练习,读出北京的美丽。
4.理解感悟第四自然段。
(1)朗读第四自然段,理解名胜古迹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是读懂句子的基础,因此要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理解。)
(2)说出自己知道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及高楼大厦,并用自己的话作简单的介绍,感受北京的古老与美丽。
三、朗读抒情,背诵积累
1.带着对北京的热爱之情练习朗读全文,感受北京的美丽。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写字指导
1.巩固“优、阴、坛、城”四个字的读音。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和老师。
3.根据学生的发现,重点指导写“优”和“城”三个字。注意这两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写好“城”字的斜钩。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习写字。
6.评出最佳作业和小小书法家。
五、作业
1.抄写本课新学的生字和书后“读读记记”中的词语。
2.收集描写北京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设想】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 ……此处隐藏2206个字……>2)阳光朗照
温静
冬天的山
薄雪覆盖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冬天的水
水藻的绿
清澄
3)暖和安适
a.济南三面环山,
b.“放在小摇篮里”
c.山是阳光朗照,薄雪覆盖
d.水是不结冰的,清澈透明
e.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及心情说明济南的“温晴”
4)老舍极尽笔墨,传神地绘山景、描水色,使得济南冬天的山、水、阳光、白雪……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浸透着老舍的喜爱、赞美之情。
4、自由朗读课文(或课文部分章节)
第二课时
研读课文
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老舍先生为了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精心设计了景物构图,通过形象的语言,层层展现了景物形象。
1、指名朗读课文第3节——5节
思考:
这3小节中的景物各按什幺顺序布局构图的?
2、朗读下面的语句并比较它们有何不同?
A.
甲: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乙:山坡上,小雪覆盖不匀,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
B.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了点粉色。
C.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了
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参考:略
3、读下面的语句,揣摩红色字词的妙处。
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参考:略
4、小结:我们绘景时,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征,运用合理的顺序(角度),通过极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修饰语、限制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来状写客观之景(形似),另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对客观之景要经过内心感受、揣摩,融入主观的情感,使客观的景具有形象美、意境美(神似)。(着重强调写景时不能修辞、词藻等简单堆积)。
5、朗读第3——5小节
6、从3——5节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仿写它。
7、小结仿写的注意点:
a符合句式要求,
b运用相同修辞手法
c尽可能把原句中意境(情境)仿写出来
8、片段练习:描写夏(秋)一景,注意景物描写的五个注意点。
比较阅读
1)
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的异同
同:抓住特征,安排较好的顺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营造了意境,景情交融。
异:《春》还从多种角度来描写,
另描写的内容不同
2)
比较《济南的冬天》与贾x凹的《冬景》异同
同:抓住冬天季节的特征,营造了意境,都有萌育春天的描写。
异:《济南的冬天》多济南山水的描绘,虚实结合。《冬影》多细节描写,有人物对话,实景较多。
作业
1)
鉴赏自读课文37课《雪》第5节,分析作者如何构图和描写冬景的。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
温暖安适
无风
北平朔风(寒)
响晴
伦敦重雾(暗)
温晴
热带毒日(热)
感受:
温暖安适的理想境界
阳光朗照
温静
山
薄雪覆盖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水
水藻之绿
清澄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交流收集的材料。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二、自选方式,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三、检查朗读,从正确、流利两个方面评价。
四、交流初读收获。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五、置疑,交流。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
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六、学写生字。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难写的字,并自己想办法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