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23 17:47:1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2

一、实验目的

l、掌握配制缓冲溶液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认识缓冲溶液的性质;

2、练习pH试纸的使用,资料《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二、实验原理

弱酸及其盐(例如HAc和NaAc)或者弱碱及其盐(例如NH3·H2O和NH4Cl)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的酸或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另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此混合溶液的pH值变化不大,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三、仪器、试剂及其他

1、仪器

试管,试管架,烧杯(50m1),量筒(10m1),玻璃棒。

2、试剂

酸:HCl(0.1mol·L1, 0.2mol·L1),HAc (0.1mol·L1, 0.2mol·L1, 1.0mol·L1);

碱:NaOH(0.lmol·L1, 0.2mol·L1),NH3·H2O (0.1mol·L1, 0.2mol·L1);

盐:NaAc (0.2mol·L1,l.0mol·L1),NH4Cl (0.1mol·L1, 0.2mol·L1), NaH2PO4 (0.1mol。

L1), Na2HPO4 (0.2mol·L1)。

3、其他。

pH试纸。

四、实验内容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

1、分别测定蒸馏水、0.lmol·L1HAc的pH值。

2、在两支各盛5ml蒸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0.1mol·L1 HCl和0.1mol·L1NaOH溶液,测定它们的pH值。

3、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ol·L。

值,并与计算值比较。

4、在一支试管中加10 m1 0.1mol·L1 NaH2PO4溶液和l ml 0.2mol·L1Na2HPO4溶液,1HAc和1.0mol·L1 NaAc溶液各15ml(用量筒尽-可能准确量取),用玻璃棒搅匀,配制成HAc-NaAc缓冲溶液。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混合均匀,测定其pH值,井与计算值比较 (H3PO4的Ka2 = 6.2×108)。

5、用下列给定试剂设计几种配制缓冲溶液的方案,写出每种试剂的用量(缓冲溶液体积不超过5ml)。用pH试纸测定缓冲溶液的pH值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给定试剂:NH3·H2O (0.1mol·L1, 0.2mol·L1),NaOH(0.lmol·L1, 0.2mol·L1),NH4Cl (0.1mol·L1,), HCl(0.1mol·L1, 0.2mol·L1)。

(二)、缓冲溶液的性质

1、缓冲溶液的稀释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3ml,然后分别加蒸馏水5滴、3ml、30ml,测定pH值,并与原缓冲溶液的pH值比较。观察pH值有否变化。

……此处隐藏4537个字……

溶液

硝酸铵

溶液

氢氧化

钠溶液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反思与评价:

比较活动与探究

(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

(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

(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8

一、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

溶液的形成

授课人

吕芳学校江苏省天一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

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

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学生讨论回答:

AgNO3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

讨论回答(1)都含有水

(2)都是混合物

(3)都是液体

(4)都是澄清透明的

在试管里加入少量药品,充分振荡,观察解释。

蔗糖 食盐 碘

水 水 酒精

学生阅读理解溶液、溶质、

溶剂的概念。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增强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通过回忆微观粒子的运动理解溶解的过程。

二、教案

[板书设计]

均一性

澄清

第九单元 溶液

特征

溶液

外观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透明

稳定性

1、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组成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

2、乳浊液——洗涤剂乳

化功能——清洗油污

溶质 溶剂

(固、液、气) (液)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