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生物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1一、课程标准: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9.呼吸系统由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后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场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主要作用是将吸入的空气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对肺的刺激。
作业:书46页练习题1、3。
板书设计:(略)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篇2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学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4.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二、说教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三、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 ……此处隐藏16037个字……分析
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包括(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 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 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 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 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 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后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